世界科技报道[tech.icxo.com/]:再过3年,预计到2012年,全球纳米市场的规模将抵达1万亿美元,而纳米技术的危害性依然充满未知。在日前召开的中英学术研讨会“纳米监管与立异:人文社会科学的角色”上,这一局面被两国学者重复强调。
从研讨会上9位英国学者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已往的四五年中,英国的社会学者积极加入到纳米技术社会问题的研究上,在政府制定政策以及相同民众等方面做了许多深入、系统的事情,起到了相当有效的作用并爆发了影响。与之相比,我国在纳米技术的社会问题研究上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别。
谈到人文科学在纳米技术生长中所饰演的角色,英国兰开斯特大学高级研究所名誉教授、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研究员麦克纳顿教授说,对像纳米技术这样“被技术化了的自然”,人们会对它的未知性提出疑问。这种未知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纳米技术意味着一种对民众允许的未来。在这方面,我们要说清这一技术的目的以及它所带给人们的梦想,要对它进行哲学思考,以更好地资助这一技术的生长。而另一方面,在没有确切证据标明它的危害前,我们应该接纳怎样的态度,是放弃监管,照旧接纳危害控制的计划。
自2004年英国皇家学院呼吁制定对纳米技术进行监管的政策并获得接纳以来,越来越多的机构、环保组织提出监管计划、规则建议,积极影响着政府的决策。麦克纳顿引用英国皇家学院最近提出的一种看法说,今世社会是新技术快速生长的社会,新质料带来的健康、情况等问题,不但数量众多且难以应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国家可以解决的,需要多国联合行动。
相比之下,我国的纳米人文科学研究刚刚起步。“海内目前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很少,更谈不上系统和深入,我国民众对纳米技术的认识也远远不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邱仁宗说,我国民众所接触的纳米技术,大多是一些经营者为了赢利所打出的旗号。“就在几天前,我发明一个卖金项链的厂家竟然也打出了纳米的旗号。”
自2001年建立全国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并宣布《国家纳米科技生长纲要》以来,由中国研究人员撰写的与纳米科技有关的论文数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目前海内已有50多所大学、中国科学院的20多个研究所及300多个企业,包括来自研究所、大学和企业的3000多人的研究步队,在纳米质料、纳米结构的检测与表征、纳米器件与加工技术、纳米生物效应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然而,我国民众甚至一些科研人员对纳米的潜在危害和预防等问题的认识却远远不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曹南燕在研讨会上与海内外同行分享了她在一些纳米研究机构中的见闻,在某研究所,“科研人员并没有作特殊防护,只是接纳了一般的诸如戴手套、口罩等防护步伐,并且即便这些开端的防护也执偾出于坚持清洁的目的,并非针对纳米技术的可能毒性而实施的”。关于实验室的废物,目前,在某些研究机构中也执偾放在垃圾袋里,凭据普通垃圾的方法处理。
关于科研人员对纳米技术的宁静认识,曹南燕认为,从理论上说,他们很清楚自身所肩负的关于社会、关于情况的责任,认为在看到纳米技术给人类可能带来的有利一面的同时,要努力坚持对其可能危害的警醒。同时,他们对纳米技术乃至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生长前景是乐观的。他们相信,人类可能会为自身的生长支付一定的价钱,可是,人类有自省能力,在泛起问题之后,应对能力也会立即爆发。
先生长后治理,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科技生长一经和正在走的一条老路。从研讨会上可以看出,英国学者们已经在为制止重蹈历史的覆辙而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中国学者对这种模式也提出了质疑,北京大学胡林英说,先生长后治理模式给我们的生活和生存情况带来了众多灾难和教训,使我们支付了极重价钱。
邱仁宗则对《科学时报》记者体现,关于纳米这种潜在危害更高的技术,先生长后治理的模式,可能会让我们支付凌驾以往的、无法预计的极重价钱。